地下连续墙技术是公司长期以来重点开发建设的专业优势技术,公司通过开发使用许多精练的专业施工技术,利用先进的专业施工设备、充分发挥新材料的作用,采用信息化管理,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流程。主要工艺为导墙、泥浆护壁、成槽施工、钢筋笼制作吊放、水下灌注混凝土、墙段接头处理等。
(1)导墙
导墙通常为就地灌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。主要作用是:保证地下连续墙设计的几何尺寸和形状;容蓄部分泥浆,保证成槽施工时液面稳定;承受挖槽机械的荷载,保护槽口土壁不破坏,并作为安装钢筋骨架的基准。导墙深度一般为1.2~1.5米。墙顶高出地面10~15厘米,以防地表水流入而影响泥浆质量。导墙底不能设在松散的土层或地下水位波动的部位。
(2)泥浆护壁
通过泥浆对槽壁施加压力以保护挖成的深槽形状不变,灌注混凝土把泥浆置换出来。泥浆材料通常由膨润土、水、化学处理剂和一些惰性物质组成。泥浆的作用是在槽壁上形成不透水的泥皮,从而使泥浆的静水压力有效地作用在槽壁上,防止地下水的渗水和槽壁的剥落,保持壁面的稳定,同时泥浆还有悬浮土渣和将土渣携带出地面的功能。
在砂砾层中成槽必要时可采用木屑、蛭石等挤塞剂防止漏浆。泥浆使用方法分静止式和循环式两种。泥浆在循环式使用时,应用振动筛、旋流器等净化装置。在指标恶化后要考虑采用化学方法处理或废弃旧浆,换用新浆。
(3)成槽施工
成槽的专用机械有:旋转切削多头钻、导板抓斗、冲击钻等。施工时应视地质条件和筑墙深度选用。一般土质较软,深度在15米左右时,可选用普通导板抓斗;对密实的砂层或含砾土层可选用多头钻或加重型液压导板抓斗;在含有大颗粒卵砾石或岩基中成槽,以选用冲击钻为宜。槽段的单元长度一般为6~8米,通常结合土质情况、钢筋骨架重量及结构尺寸、划分段落等决定。成槽后需静置4小时,并使槽内泥浆比重小于1.3。
(4)钢筋笼制作吊放
钢筋笼骨架以及四边各交叉点采用全部点焊,其余各纵横交点采用50%梅花形交叉点焊。钢筋笼保护层定位块用3mm厚的钢板制作,规格为200mm*500mm。确保钢筋主筋的保护层厚度。定位块延深度方向间距为2500mm,每层设定位块2~3块。为了钢筋笼在吊运过程中有足够的刚度,在纵向钢筋衔架点与主筋平面之间焊上斜向拉筋和用横撑补强。钢筋笼制作时必须预留混凝土导管的插入位置;钢筋笼在底端0.3m的范围内的厚度方向上做收口处理,以确保钢筋笼能顺利放入槽内。在槽段接头清刷、清槽、换浆合格后及时吊放入槽,并对准槽段中心缓慢沉入,不得强行入槽。
(5)水下灌注混凝土
采用导管法按水下混凝土灌注法进行,但在用导管开始灌注混凝土前为防止泥浆混入混凝土,可在导管内吊放一管塞,依靠灌入的混凝土压力将管内泥浆挤出。混凝土要连续灌注并测量混凝土灌注量及上升高度。所溢出的泥浆送回泥浆沉淀池。

(6)墙段接头处理
地下连续墙是由许多墙段拼组而成,为保持墙段之间连续施工,接头采用锁口管工艺,即在灌注槽段混凝土前,在槽段的端部预插一根直径和槽宽相等的钢管,即锁口管,待混凝土初凝后将钢管徐徐拔出,使端部形成半凹榫状接状。也有根据墙体结构受力需要而设置刚性接头的,以使先后两个墙段联成整体。